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趣味經濟學:那些你想不到的經濟指標 2012-05-25 16:05

看似嚴肅的經濟學,其實也有趣味性的一面。近日,互動百科綜合廣大線民對全站詞條流覽量及版本數的綜合統計,公佈了在經濟領域另外一些比較有趣味的相關辭彙。罩杯、高跟鞋、口紅、裙擺、床墊、土豆、IPOD、丁蟹均可看出經濟效益情況。
  罩杯經濟學
  罩杯經濟學,源於英國德本罕百貨公司發表的《大英帝國胸部史》。《大英帝國胸部史》指出,英國女性的胸部大小與經濟景氣成正比成長。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日本的黛安芬公司。
  在1920年至1940年經濟大蕭條時期,女性平均罩杯僅有28A,不過在經濟逐漸好轉的20世紀50年代,女性胸部“一暝大一吋(英寸)”,增至30B,在60年代,罩杯除了再大半吋,女性主義也為之風行,女性胸部跟著解放。
  日本黛安芬公司曾經公佈一組統計數字:1980年,日本女性有近六成穿A罩杯內衣;1988年,同樣的罩杯只有三成女性能擠得進去;2004年的時候,A罩杯的出貨量只剩下10%。日本經濟學家甚至相信,日本女性的罩杯尺碼,基本上隨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來十餘年的兩度復蘇而同步地向上提升。
  到了現在,職場上的女強人越來越多,女性穿套裝的比例也越來越大,因此開始有集中托高訴求的胸罩出現,而隨著隆乳手術的盛行,大罩杯的胸罩也開始供不應求。
  名詞解釋
  罩杯:這個詞是由法國人確定的。因為胸罩是1920年由法國人發明的,它的前名是緊身衣(Corset)。胸罩簡稱為bra,此詞就是源於法文。在法國人發明胸罩的同時,也確定了由此衍生的胸部或乳房大小的單位。而罩杯此詞被國人翻譯得相當形象,因為胸罩除了帶子,就剩下兩個像杯子一樣罩在胸部的罩子,進而由罩杯的大小來測量乳房的大小,這樣既簡便又易懂。
  高跟鞋理論
  高跟鞋理論,是指女性鞋跟高低的流行趨勢,能反映出當前社會經濟走勢的理論。女性當時穿著的鞋跟越高,經濟就越糟,而偏向越低鞋跟的平底鞋,說明經濟狀況較好。
  美國IBM(微博)全球商業服務部門對數十年有關女性鞋子的流行趨勢進行了分析。結果發現,當經濟不景氣、波動較大的時期,追求時髦的女性通常會選擇鞋跟很高、看上去鮮亮惹眼的鞋子,比如高跟鞋、松糕鞋等。在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和石油危機時期,它們幾乎幾度取代低跟涼鞋、平底公主鞋成為主流。而在經濟平穩、生活較安逸的時候,人們則更願意選擇舒服的低跟鞋。
  究其原因,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,生產商和消費者們可能利用這些看上去更加華麗、鮮豔的時尚鞋款來逃避現實、營造出繁華的幻影,填補心中的不安全感。而經濟好轉,或者做好“節衣縮食”的心理準備後,對這些物品的渴求則大大減少。
  名詞解釋
  高跟鞋:是指鞋跟特別高的鞋,會使穿此鞋的人的腳跟明顯比腳趾來得高。高跟鞋有許多種不同的款式,尤其是在鞋跟的變化上更是非常多,如細跟、粗跟、楔形跟、釘形跟、槌形跟、刀形跟等。高跟鞋除了增加高度,更重要的因素是可以增進誘惑力。高跟鞋使女人步幅減小,因為重心後移,腿部就相應挺直,並造成臀部收縮、胸部前挺,使女人的站姿、走姿都富有風韻,嫋娜的韻致應運而生。
  口紅效應
  口紅效應,是指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,在美國,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,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。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,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,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,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。
 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提出“口紅效應”經濟理論。口紅作為一種“廉價的非必要之物”,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“安慰”的作用,尤其是當柔軟潤澤的口紅接觸嘴唇的那一刻。
  2008年的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,給“口紅”帶來了市場。美國媒體稱,口紅、面膜的銷量開始上升,而做頭髮、做按摩等“放鬆消費”也很有人氣,這與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銷量呈現出鮮明的對比。
  全球幾大化妝品巨頭的銷售額證實了這一觀點,其中包括法國歐萊雅(微博)公司、德國拜爾斯多爾夫股份公司以及日本資生堂公司等。歐萊雅公司2008年上半年銷售額逆市增長5.3%。“口紅效應”開始顯現,而“口紅效應”這一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理論也在海外媒體上不斷亮相。
  滿足如下三個條件的產品也可以充分利用“口紅效應”來拉動銷售: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實用價值外,要有附加意義;其次,商品本身的絕對價格要低;再次,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來引導消費者、引爆消費欲望。
  名詞解釋
  口紅:又稱唇膏、唇棒,是使唇部紅潤有光澤,達到滋潤、保護嘴唇,增加面部美感及對修正嘴唇輪廓有襯托作用的產品,是婦女必備的美容化妝品之一,可顯出女性之性感、嫵媚。
  土豆效應
  土豆效應又稱“土豆悖律”,是指在大蕭條時期,消費者捨棄高端奢侈品而轉向中低端產品,並導致對後者的需求上升,進而推高低成本產品的價格和銷售。
  無論經濟處於什麼狀態,人總得吃飯,有錢吃好的、貴的,缺錢可以吃差些、便宜些的食品。在經濟大蕭條時期,用於食品消費的錢會壓縮,但食品總消費量不可能減少。土豆在食品中屬於低檔、便宜的食品,當人們收入減少後,就會去購買價格便宜的土豆,進而在整體上導致對土豆需求的旺盛,從而推進土豆價格的上漲。
 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《經濟學原理》(1980)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,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·吉芬的看法,從而使得“吉芬商品”這一名詞流傳下來。發生災荒的愛爾蘭,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。當土豆價格上升時,消費者變窮了。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。
  同時,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,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。但是,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,收入效應如此之大,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。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,多買土豆。這樣就可以解釋“吉芬難題”了,也稱“土豆效應”。
  名詞解釋
  土豆:學名馬鈴薯,是多年生草本,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。
返回列表